英金融时报转型互联网为中心重构媒体

英《金融时报》转型:互联为中心重构媒体
发行了125年的老牌纸媒英国《金融时报》正面临新媒体时代的重大转型。本月初,《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 巴博尔给员工写了一封长信,公布了该报改革的细则。明年上半年,该报将把全球五个不同版本(美国版、欧洲版、英国版、中东版和亚洲版)缩减至一个,同时加强络内容的实时更新。
终结晚间发稿模式
巴博尔在信中说: 上世纪70年代式的运作模式 整个晚上对不同版本做细微修改的做法已死。在未来,我们的印刷制品将脱胎于互联的内容,而非相反。 他提出,《金融时报》将改变传统纸媒深夜集中作业的方式。
《金融时报》的发稿,今后将在络阅览高峰时段发表文章,传统的截稿时间将不复存在,全天候运作将成报业常态。的采访作品往往先在上发表,第二天的纸版选取精华和深度报道刊登。
分工方面,《金融时报》络平台的将专注于突发,纸媒则负责为站上最受欢迎的提供深度分析与报道。采编团队将从 快速对作出反应 向 探寻已有的深层意义 转变。不变的是, 采编人员仍将忠实地追求具有原创性及调查性的。
媒体传播介质巨变之后,生产模式全方位改变。巴博尔写道: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将内容从线下搬至线上,而是如何呈现产品,以及何时呈现。
为此《金融时报》将对站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以及对用户体验与用户数据进行深究。新的设计将反映当代受众的口味和阅读习惯。
巴博尔明确表示,《金融时报》将更加注重产品的投入,包括产品的设计、数据的可视化等。他确信这种聚焦络热点的改革将加强纸质报纸的质量,使之能够媲美于杂志。
在数字阅读时代,他认为此举顺应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强调纸媒仍将是他们多媒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编队伍将 瘦身
在巴博尔担任总编的7年间,《金融时报》实际已多次尝试了 数字化先行 的变革。
根据《金融时报》中文公布的信息显示,该报2012年拥有电子和纸质付费用户超过60万;到今年4月,英国发行量审计局认证的数据是:该报电子版付费订阅用户达32.8万位,印刷版的发行量为26.6万份。至今年8月,数据更新显示,纸质版售量已降至23.6万份。
英国牛津大学路透研究所研究总监罗伊德预估,从全球不同地区印刷和搬运中省下的成本,可用于制作的开销, 这笔开销至少占《金融时报》报纸生产固定成本的一半 。
业内人士猜测,自从实现付费订阅数字版之后,《金融时报》的经营状况大为改善,巴博尔的改革计划正是向内 挖潜 思路的延续。
应数字转型的需要,原来维持报刊出版的庞大队伍将逐步裁撤瘦身。据了解,《金融时报》将向职员提供买断协议,以节省160万英镑成本,同时还将招聘10名络新员工。该报约有35名经理级员工将面临接受买断协议(类似买断工龄后的遣散费),否则将直接裁员。
目前,中国读者登录《金融时报》英文页可选择两种付费阅读方式,高端阅读每周需要8.59美元(约合52元人民币),标准阅读每周6.25美元(约合38元人民币)。后者只享受主页阅读、移动阅读、5年金融信息查询服务3项内容,前者则多出3项:Lex专栏、电子报和独家的 来信 。登录中文则完全免费,部分文章需要注册才能阅读。
传媒研究专家:为国内媒体提供了思路
采访了数位国内传播学相关专家,他们认为,《金融时报》为国内媒体转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汕头大学长江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东升认为,《金融时报》的做法有两个亮点,一是一改以前推出不同地区版的做法,将美国版、欧洲版、英国版、中东版和亚洲版压缩至一个 国际版 。二是创新了经营模式,利用络数据挖掘扩大数字用户,由传统媒体进化成新媒体。
他指出,《金融时报》此举,本质上就是压缩印刷版及其成本,包括印刷、搬运和成本,有效提高报纸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信息传播成本。 报纸以前分印不同地区版,目的是吸引不同地区的广告,服务不同地区的读者,但也增加了不少成本。这是国际报业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趋势。那时很新潮,但现在就有些落伍了,这个趋势是时候终止了 。
他注意到,《金融时报》目前的数字订户已经超过纸版订户10万, 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可喜的兆头,潜藏了丰富的信息,对报纸改革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
南京大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巢乃鹏分析认为,巴博尔的信中没有明说是否就此取消纸质报出版,但给出了络优先的明确信号, 目前看来,他们距离纯数字化媒体已只差一步之遥 。
巢乃鹏认为,纸媒向数范围从欧美扩大到亚非地区字媒体转型,为传统报人施展拳脚提供了开阔的想象空间, 以《金融时报》大力推动的媒介信息可视化为例,交互的可视化页比静态页的平均阅读时间会高出4到6倍。如果这一业务最终成型和成功,报人都可以做电视和视频了,那就是真正的全媒体了 。
链接
他山之石
互联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使从采集、制作、发布到接收终端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媒体因此面临困境。许多传统媒体积极创新,探索转型之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如果在氧化反应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让小活塞出现漏油的情况纸质周报+电邮版
1908年创刊,其报道曾七获普利策奖,在美国乃至世界颇有知名度。受络冲击,其销量大幅下滑,遭遇资金短缺。自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向用1.丈量系统户提供纸质版周报和每日电子邮件版报纸,成为美国首家以络版替代纸质版的全国发行报纸。
《西雅图邮报》:大幅缩减内容
创刊于1863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3月17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后,《西雅图邮报》转变成完全的电子报。数字化后,《西雅图邮报》的内容大幅缩减,与博客和其他媒体的链接成为主要消息来源。从业人员也由181人变成20余人。
《周刊》:收取订阅费
2012年最后一天,《周刊》海外版、也是其最后一期纸质版出刊。这份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之一面世80年,其纸质版本除美国本土版外,还同步出版日、韩、波兰、俄、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语的海外版。其电子版本则称作《全球周刊》,作为全球惟一版本面向读者,并收取订阅费。全数字版杂志基于用户订购的模式,通过平板电脑和页的电子阅读工具发布。
英国BBC:跨媒体制作和共享
不只报纸求变,BBC(英国广播公司)在向新媒体转型方面做得很成功,有些经验值得纸媒学习。
BBC在英国有两个电视频道、5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还有30多个地方电台,提供报刊、书籍出版、英语教学、交响乐和互联服务。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BBC采取了一些新做法,所有一线发现和制作产品,首先想到的是给BBC络提供信息和图片,其次才是电视和广播。
BBC很在意受众的参与度、感受和意见。比如设立新的社区内容时,他们会与民、居民充分交流,后者的意见会被及时采纳。这种办节目的方式,受众不再是单一的、等候被灌输的 静物 ,而是费用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
早在2005年,BBC就开始提出一种跨平台的传播战略,吸引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通过MP3随身听、互动电视和络来收听收看自己制作的内容。BBC拥有目前世界一流的站,并建立了跨媒体的节目制作和共享机制。BBC大多数跟纸媒联系密切,上镜的经常同时出现在电视和站上。
line" />
资兴市试验机鄂州西装定做
合肥职业装定做